HTTPS加密传输过程

HTTPS全称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over SecureSocket Layer,是以安全为目标的HTTP通道,在HTTP的基础上通过传输加密和身份认证保证了传输过程的安全性。HTTPSHTTP的基础下加入SSL层,HTTPS的安全基础是SSL,因此加密的详细内容就需要SSL

知识储备

HTTP

HTTP是应用层协议,默认运行在80端口,是一种不安全的传输协议,经其传输的数据都是未加密的明文数据,可以被中间人攻击,获取到你的网络传输数据,这也就是尽量不要使用公共场所WIFI的原因。

HTTPS

HTTPS是应用层协议,默认运行在443端口,是一种安全的传输协议,通过在HTTP层与运输层的TCP直接加入一个加密/身份验证层来保证安全传输。

SSL

SSL安全套接层Secure Sockets Layer,位于TCP/IP协议与各种应用层协议之间,为数据通讯提供安全支持。SSL协议可分为两层:
SSL记录协议SSL Record Protocol:它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之上,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封装、压缩、加密等基本功能的支持。
SSL握手协议SSL Handshake Protocol:它建立在SSL记录协议之上,用于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开始前,通讯双方进行身份认证、协商加密算法、交换加密密钥等。

TLS

TLS传输层安全性协议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用于在两个通信应用程序之间提供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,其由TLS记录协议和TLS握手协议组成。TLS1.0即为SSL3.0的标准化版本,SSL最初由网景Netscape提出研发,在SSL3.0时由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进行了标准化并添加了少量机制,并更名为TLS1.0

对称加密

简单来说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是相同的,对称加密的效率要比非对称加密高。

非对称加密

简单来说非对称加密的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不同的,需要一把公钥与一把私钥,私钥不能被其他任何人知道,公钥则可以随意公开。公钥加密,私钥解密;私钥数字签名,公钥验证。

CA

由于公钥是放在服务器的,在建立连接的过程中将公钥传输到用户,但是如何避免中间人攻击,即在传输公钥的过程中避免劫持,于是引入第三方认证权威机构CA,大多数操作系统的CA证书是默认安装的,CA也拥有一个公钥和私钥。任何人都可以得到CA的证书,其包含公钥,用以验证它所签发的证书。CA为服务申请者颁发证书,在CA判明申请者的身份后,便为他分配一个公钥,并且CA将该公钥与申请者的身份信息绑在一起,并为之签字后,便形成证书发给申请者。如果一个用户想鉴别一个证书的真伪,他就用CA的公钥对那个证书上的签字进行验证,一旦验证通过,该证书就被认为是有效的。证书实际是由证书签证机关CA签发的对用户的公钥的认证。

传输过程

  1. 首先TCP三次握手建立链接,这是数据传输基础,在此之上开始SSL
  2. 客户端首先发送Client Hello开始SSL通信,报文中包含客户端支持的SSL版本、随机值Random1、加密算法以及密钥长度等。
  3. 服务器发送Server Hello,和客户端一样,在报文中包含SSL版本、随机值Random2以及加密组件,此后服务端将证书也发送到客户端。
  4. 此时客户端需要对服务端发送的证书进行验证,通过操作系统内置的CA证书,将服务器发送的证书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,并将证书的公钥进行相同算法的HASH与解密的数字签名解密的内容进行对比,验证证书是否合法有效,是否被劫持更换。
  5. 客户端验证证书合法,然后生成一个随机值Random3,用公钥对Random3进行加密,生成Pre-Master Key,客户端以Client Key Exchange报文将Pre-Master Key发送到服务端,此后发送Change Cipher Spec报文表示此后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传输。
  6. 服务端将Pre-Master Key用自己的私钥解密为Random3,服务端发送Change Cipher Spec报文表示此后数据传输进行加密传输。
  7. 此时客户端与服务端都拥有三个随机字符串,且Random3是密文传输的,是安全状态的,此时则可以使用这三个字符串进行对称加密传输。由于非对称加密慢,不能每次传输数据都进行非对称加密,所以使用非对称加密将密钥协商好然后使用对称加密进行数据传输。
  8. 此时便正常进行HTTP数据传输,但是由于SSL加密的作用,此时的HTTP传输便是安全的,此为HTTPS的传输过程,其中2356也被称为SSL四次握手。

每日一题

https://github.com/WindrunnerMax/EveryDay

参考

https://www.cnblogs.com/yangtianle/p/11202574.html https://www.cnblogs.com/liyulong1982/p/6106132.html https://blog.csdn.net/lyztyycode/article/details/81259284 https://blog.csdn.net/lihuang319/article/details/79970774 https://blog.csdn.net/qq_32998153/article/details/80022489